跳到主要內容區

捐贈管院

捐贈管院

    捐款平台

中山管院十分感謝校友們、企業界及成功人士捐款,提供學生清寒獎助金、優秀獎學金、優秀境外生獎學金、優秀教師獎勵金、 與辦理學術研討會、活動及場館教室裝修與設備汰渙,提供我們豐富資源,照顧弱勢學生,延攬優秀教師及學生,提供高質量教學環境,培育優秀人才。

管理學院 校友會辦公室
  • 承辦人員:李宇軒 Julia Lee
  • 連絡電話:(07)525-2000分機4527
  • 傳真電話:(07)525-1527
  • 電子信箱:alumni@cm.nsysu.edu.tw
  • 辦公室位置:管CM4055
捐款人的故事

EMBA11全班

中山EMBA-11(民國97~99年),此班級自畢業該年度起,恰逢中山管院成立薪傳獎助學金,希望能扶助家境清貧或突遭變故的在校同學,每年每人頒發2萬元助學金予16名在校生。該班班代亦為國立中山大學傑出校友的雷祖綱學長對此理念深感認同即集結班上同學,共同響應捐輸,並自此每年都捐贈32萬,希望讓學弟妹們能無虞的學習。迄今已逾第12個年頭,捐款金額達384萬,所提供協助的在校學弟妹人數一百多人,透過實質的幫助與鼓勵,讓很多在當時遭受困頓的學弟妹感受到學長姐提繫的力量與關懷。他們更允諾會發揮自己能量將這份愛傳遞下去。

中山EMBA-11(民國97~99年),此班級自畢業該年度起,恰逢中山管院成立薪傳獎助學金,希望能扶助家境清貧或突遭變故的在校同學,每年每人頒發2萬元助學金予16名在校生。該班班代亦為國立中山大學傑出校友的雷祖綱學長對此理念深感認同即集結班上同學,共同響應捐輸,並自此每年都捐贈32萬,希望讓學弟妹們能無虞的學習。

更多...

企管碩69級 梁定澎

他出生於澎湖縣馬公巿,因此命名「定澎」,成長於高雄仁美眷村,一路由仁美國小、文山國小、鳳山中學初中部到高雄中學,從小就是愛讀書、愛運動的單純男孩;於1971年就讀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並跨足到商學院修讀企業管理課程,課業之餘參加新詩社、辯論社等,更得過洪建全兒童文學獎,大學時代就是位生活多采多姿的文藝青年。1975年畢業後,曾到奇美實業公司、惠光化學公司、台灣合成橡膠公司及高福化學公司等機構服務,是位務實的上班族。

1980年國立中山大學建校之初,他以榜首之姿錄取企業管理研究所,亦為企管所第一屆畢業校友,與第一任校長李煥任內的師長積極互動,是位積極向上的學子。1981年考取中山獎學金,隔年至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攻讀行為與決策科學,並分別於1984、1986年取得碩士、博士學位,期間積極參與各項文化交流活動,是位熱愛分享中華文化的愛國青年。博士畢業後獲美國名校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會計系聘任為助理教授,1990年至美國另一所名校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企管系擔任終身副教授,有近十年之國際知名學校求學及任教經驗,是一位累積巨大研究能量及廣泛國際人脈的傑出學者。在1991年他毅然決然地舉家遷回臺灣,回母校國立中山大學任教,將其所學、所累積的豐厚經驗和資源,回饋貢獻國家。

在國內外資訊管理領域享有崇高的學術地位,不僅連續三次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連續二次榮任科技部特約研究員,更於2008年獲得教育部終身榮譽國家講座教授;2014年獲得國際資訊系統學會(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AIS)Leo Award終身成就獎和2018年擔任該學會主席,為華人世界第一人獲此殊榮。梁講座教授樂於分享與提攜後輩的行誼,令人讚佩。他每年邀請國外資管領域傑出學者來臺交流,讓國內學者有機會站在高點看世界。他同時喜歡跨領域的交流,總能立足國際資管領域的前緣,為師生創造許多研究學習的機會,成為管理領域的典範。

梁講座教授是一位夢想家與實踐家,不僅在學術上充滿熱忱,對於唱歌也有著自己的練唱執著;他更是熱愛桌球運動,在球場上的梁講座教授,是一位攻守節奏清楚的好手,就如同他在學術研究上一樣,總能洞察先機且精準地掌握研究脈動。但很遺憾的是,梁講座教授於2021年5月20日辭世,這是資訊管理以及管理學術界的重大損失,也是一位學術巨星的殞落。遺孀王真麗代替先夫「遺愛後學」,捐出2百萬元設立「梁定澎國家講座教授紀念獎」,期能為台灣培育更多資管人才。「永遠相信遠方,永遠相信夢想」是梁講座教授的座右銘,亦是對莘莘學子在求學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深信梁講座教授一生中對於許多人的影響,將繼續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他出生於澎湖縣馬公巿,因此命名「定澎」,成長於高雄仁美眷村,一路由仁美國小、文山國小、鳳山中學初中部到高雄中學,從小就是愛讀書、愛運動的單純男孩;於1971年就讀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並跨足到商學院修讀企業管理課程,課業之餘參加新詩社、辯論社等,更得過洪建全兒童文學獎,大學時代就是位生活多采多姿的文藝青年。1975年畢業後,曾到奇美實業公司、惠光化學公司、台灣合成橡膠公司及高福化學公司等機構服務,是位務實的上班族。

1980年國立中山大學建校之初,他以榜首之姿錄取企業管理研究所,亦為企管所第一屆畢業校友,與第一任校長李煥任內的師長積極互動,是位積極向上的學子。1981年考取中山獎學金,隔年至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攻讀行為與決策科學,並分別於1984、1986年取得碩士、博士學位,期間積極參與各項文化交流活動,是位熱愛分享中華文化的愛國青年。博士畢業後獲美國名校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會計系聘任為助理教授,1990年至美國另一所名校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企管系擔任終身副教授,有近十年之國際知名學校求學及任教經驗,是一位累積巨大研究能量及廣泛國際人脈的傑出學者。在1991年他毅然決然地舉家遷回臺灣,回母校國立中山大學任教,將其所學、所累積的豐厚經驗和資源,回饋貢獻國家。

更多...

謝進南先生

謝進南博士為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EMBA第二屆校友。謝博士長期持續關心校園建設與發展,樹立畢業校友與母校互動的典範,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中山大學名譽博士殊榮的中山校友。龍慶鋼鐵公司更在他的帶領下,以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成為同業中的龍頭角色。

「不要問中山能給你什麼,要問你能給中山什麼!」謝進南博士認為在中山EMBA受到扎實的教育、取用了豐富的資源,對人生和職場都受用無窮,理當飲水思源,這也是當初經過激烈競爭、考取中山EMBA時,曾對自己許下日後要盡力回饋學校的承諾。自中山EMBA畢業後將近20年,謝進南博士對於母校的關懷與投入從不間斷,曾任中山校友總會理事長,創立國立中山大學高雄校友會、國立中山大學傑出校友聯誼會,長年擔任校內各重要會議及委員會之委員,也積極投入校園建設的改建與規劃,如管院EMBA中心之博士廳等。他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更是不分國界,時常替尼泊爾、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地小學蓋教室,堪為企業家之典範。

謝進南博士為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EMBA第二屆校友。謝博士長期持續關心校園建設與發展,樹立畢業校友與母校互動的典範,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中山大學名譽博士殊榮的中山校友。龍慶鋼鐵公司更在他的帶領下,以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成為同業中的龍頭角色。

更多...

學生感謝的話

企管103級 張耿豪(張慶生)

進入大學開始就希望能夠獨立自主,因此從大一開始就積極申請各種獎學金,很幸運申請上薪傳助學金。
因為助學金的支持,讓我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工讀,而可以把時間拿去參與校外活動:很幸運接續獲得TOEIC獎學金、 YEF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赴歐交流代表、EPSON綠領菁英計畫赴日本交流代表等。
大學四年級去荷蘭交換學生半年,申請到逆風教育助學計劃,計畫研究專題我選擇船屋,也才了解到荷蘭有上萬人住在船屋上, 其中有不少有小船在住家旁可以悠遊湖泊或運河;在荷蘭除學校學習外,我很鼓勵學弟妹多擴大生活圈,除與亞洲學生交流外, 與不同國家的人交流,試著用派對、旅遊、課程、實習等各種方式來打入不同的生活圈,看到的東西會更廣和更深。交換學生結束後, 回台當兵,因緣際會又接觸到熟悉的船舶(遊艇)而開始創業,從活動、租賃、代管、獨棟會所、俱樂部。創業路上遇到很多貴人, 加上中山大學提供的知識基礎和出國機會,讓我可以逐步站穩腳步和創造遊艇休憩的生態系,目前是樂浪遊艇俱樂部的共同創辦人。

從小母親以身教教導我『永遠要記得幫助那些比我們更需要幫助的人!』高一開始參與非營利組織和社會企業, 並積極在網路上分享各種經驗、主持各式活動和籌辦活動去發揮正面影響力, 現在的希望能夠投注心力在解決緊急且重要的社會問題讓社會更美好,希望讓每個人找到心中那束光,而找到屬於自己生活中的美好。

接到管理學院的撰文邀請,很好奇是誰願意長期提供助學金支持,才發現是學長姐每年自願捐助。 因此決定每年將公司獲利部分提撥捐予此薪傳助學金,希望可以讓這樣善的力量繼續傳下去,讓更多學弟妹們一起茁壯、卓越、把愛傳下去, 一起讓社會更美好。

最後跟學弟妹分享我人生的經驗總結:想的不一樣,多做一點點,施比受更有福。

進入大學開始就希望能夠獨立自主,因此從大一開始就積極申請各種獎學金,很幸運申請上薪傳助學金。
因為助學金的支持,讓我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工讀,而可以把時間拿去參與校外活動:很幸運接續獲得TOEIC獎學金、 YEF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赴歐交流代表、EPSON綠領菁英計畫赴日本交流代表等。
大學四年級去荷蘭交換學生半年,申請到逆風教育助學計劃,計畫研究專題我選擇船屋,也才了解到荷蘭有上萬人住在船屋上, 其中有不少有小船在住家旁可以悠遊湖泊或運河;在荷蘭除學校學習外,我很鼓勵學弟妹多擴大生活圈,除與亞洲學生交流外, 與不同國家的人交流,試著用派對、旅遊、課程、實習等各種方式來打入不同的生活圈,看到的東西會更廣和更深。 交換學生結束後,回台當兵,因緣際會又接觸到熟悉的船舶(遊艇)而開始創業,從活動、租賃、代管、獨棟會所、俱樂部。創業路上遇到很多貴人, 加上中山大學提供的知識基礎和出國機會,讓我可以逐步站穩腳步和創造遊艇休憩的生態系,目前是樂浪遊艇俱樂部的共同創辦人。

更多...


公事碩108級 蘇良委

很榮幸獲得「中山管理教育基金會」提供的成績優異獎學金,回想起碩一申請獎學金之時,懷抱著忐忑的心情,從彙整自己過往的經歷,到寄送自己的履歷進行審核,不斷反思自己是否有資格能夠獲得此獎學金,而在獲得獎學金之際,抱持著一個感激的心態,深深了解到這個獎學金得來不易。

申請契機:
自大學畢業之後,甄試上了中山大學的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也順利進入就讀,起初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也無從想像自己未來要從事的行業,再加上自己當時的生活費也有點拮据的情形下,所上的助理告知有此獎學金的機會可以申請,也就開始慢慢整理自己的資料。整理過程中,發現自己對於發揮「社會影響力」這個概念十分感興趣,包含透過攝影反應社會街頭的樣貌,以及透過參與社區營造體驗不同社區的風俗民情。因此,也就在整理資料申請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出自己要追尋的方向。

奠定未來發展:
獲得獎學金之後,參與了在西灣會館的聚會,當天出席許多師長與校友,也在當天的宴會上,不斷訴說西灣的山海故事,也極力推動與在地的連結,以及維護西灣這片美麗的港灣。在與不同的前輩們閒聊的過程中,了解到中山管院要著手推動「永續」的理念,當下自己開始對於永續產生出濃厚的興趣。與此同時,中山管理學院開立許多永續相關課程,培育更多永續相關人才,我也參與學習許多永續面向的知識,包含永續報告書的撰寫,以及企業碳排放的計算等課程;而自己的論文則是研究起社會參與,並將現今永續經常談及的「企業社會責任(CSR)」與「大學社會責任(USR)」做出關聯性的探討,而此篇論文也獲得2020年CSR學術論文獎碩士組的全國前五。

致力永續發展:
正因為「中山管理教育基金會」辦理的獎學金,開啟了自身對於未來發展的契機,啟蒙我對於永續發展的熱忱。現今畢業之後,也進入了安侯建業永續發展顧問有限公司(KPMG)任職,主要從事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相關的工作,為企業撰寫報告書,以及制訂企業的淨零碳排路徑等工作內容。 因自身對於永續領域極具熱忱,也看見國際趨勢發展與國內氣候變遷相關法規的修訂,建議學弟妹能夠修習管理學院開設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寫作」以及「生命週期分析與寫作報告」等課程,透過理論與實作經驗,作為踏入永續領域的第一步,同時希望能夠以自身的力量,投入永續界發揮影響力,為整體的環境與社會盡一份心力。

很榮幸獲得「中山管理教育基金會」提供的成績優異獎學金,回想起碩一申請獎學金之時,懷抱著忐忑的心情,從彙整自己過往的經歷,到寄送自己的履歷進行審核,不斷反思自己是否有資格能夠獲得此獎學金,而在獲得獎學金之際,抱持著一個感激的心態,深深了解到這個獎學金得來不易。

申請契機:
自大學畢業之後,甄試上了中山大學的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也順利進入就讀,起初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也無從想像自己未來要從事的行業,再加上自己當時的生活費也有點拮据的情形下,所上的助理告知有此獎學金的機會可以申請,也就開始慢慢整理自己的資料。整理過程中,發現自己對於發揮「社會影響力」這個概念十分感興趣,包含透過攝影反應社會街頭的樣貌,以及透過參與社區營造體驗不同社區的風俗民情。因此,也就在整理資料申請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出自己要追尋的方向。 奠定未來發展:
獲得獎學金之後,參與了在西灣會館的聚會,當天出席許多師長與校友,也在當天的宴會上,不斷訴說西灣的山海故事,也極力推動與在地的連結,以及維護西灣這片美麗的港灣。

更多...


資管102級
資管碩104級 蔡秀慧

我從中山資管所畢業後,隨即踏入軟體產業,並作為一位前端工程師持續地往前邁進。從累積技術能力與產品開發經驗,到參加比賽、挑戰出書等,從這些歷程來看,我很慶幸當初選擇了這條路,讓自己的發展充滿各種可能性和驚喜。不過對我來說,這個選擇得來不易,如果沒有那些曾經給予我支持與援助的人事物,或許我就沒有機會能體驗這樣的生活。

記得從小五或小六開始到研究所時期,家裡一直符合低收入戶的資格。雖然不用負擔大部分的學雜費,也持續地從政府和各方慈善單位領了一些補助和物資,但是家人的特殊狀況比較多,很早開始我就自覺需要在學習、生活,甚至是經濟上盡量獨立,甚至是協助家裡。所以從高中開始,有打工的機會就會去嘗試;有符合資格的獎學金就會去申請。回過頭看,我很感謝這些獎學金的單位,確實有幫助到我渡過漫長的求學生活和拮据的家庭經濟。

不過因為個性和心思特別敏感的關係,印象中的國高中時期,在每次收到減免後的繳費單或是獎學金的紅包時,我其實沒辦法打從心裡的開心,並且對家裡的一切感到自卑。儘管到了研究所後,那種自卑感已經大幅減少,不過長久以來的這種感覺,也讓我產生一種缺點,那就是很容易對自己沒自信。

離開台南,來到中山後的求學生活,是我的人生中很重要的時期。除了在生活上能真正的獨立,系上的大小活動參與、在球隊裡學到的心態建立等等,都能讓我逐漸遺忘那種自卑感,也開始不那麼在意家裡的情況,一步步地培養自信。另外,在獲得管理學院的薪傳助學金後,由於需要以一定的服務時數作為回饋,協助管院的庶務或舉辦的活動。除了可以參與到一些特殊活動、講座等,也讓我脫離以前那種單方面接受金錢的拮据感。漸漸地,我對於收受獎學金的心態不再那麼彆扭與矛盾,而是單純抱著感恩的心情,並且期許自己能朝理想前進,來回應這些貴人的心意。

最後,想跟學弟妹分享的是,當自己沉陷在負面與消極的情緒時,可以試著換個角度想,雖然碰到的這些困境與挑戰,看似都是阻力,但也能成為推著自己前進的動力。當你真的獲得理想的生活後再回頭看,你會感謝這一路以來的這一切。

我從中山資管所畢業後,隨即踏入軟體產業,並作為一位前端工程師持續地往前邁進。從累積技術能力與產品開發經驗,到參加比賽、挑戰出書等,從這些歷程來看,我很慶幸當初選擇了這條路,讓自己的發展充滿各種可能性和驚喜。不過對我來說,這個選擇得來不易,如果沒有那些曾經給予我支持與援助的人事物,或許我就沒有機會能體驗這樣的生活。 記得從小五或小六開始到研究所時期,家裡一直符合低收入戶的資格。雖然不用負擔大部分的學雜費,也持續地從政府和各方慈善單位領了一些補助和物資,但是家人的特殊狀況比較多,很早開始我就自覺需要在學習、生活,甚至是經濟上盡量獨立,甚至是協助家裡。所以從高中開始,有打工的機會就會去嘗試;有符合資格的獎學金就會去申請。回過頭看,我很感謝這些獎學金的單位,確實有幫助到我渡過漫長的求學生活和拮据的家庭經濟。

不過因為個性和心思特別敏感的關係,印象中的國高中時期,在每次收到減免後的繳費單或是獎學金的紅包時,我其實沒辦法打從心裡的開心,並且對家裡的一切感到自卑。儘管到了研究所後,那種自卑感已經大幅減少,不過長久以來的這種感覺,也讓我產生一種缺點,那就是很容易對自己沒自信。

更多...

更多

加到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