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管院每個學期都會開放「參與國際認證推動工作獎勵要點」申請,鼓勵系所、教師、學生執行與倫理、社會責任、永續之活動、教學、研究、論文等,並提供壹到參萬元的補助!同時,碩博士生也可以寫與倫理、社會責任或永續相關的論文,並且申請獎勵金,獲獎者會請他們寫篇短文介紹自己的論文與這些主題的關聯性,讓更多人知道學術研究的內容!)
111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應用認知失調理論探討利環境交通行為轉變機制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莊于瑩同學/指導教授: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謝旭昇老師)
私人機動運具的盛行,已對自然和人居環境帶來諸多傷害隨著環境教育法的推動與執行,民眾對於環境保護的概念應有更高程度的知悉;然而,私人機動運具的市占率卻仍居高不下。由此觀之,民眾對於包含交通行為在內的環境行為,可能存在「知行不一」的現象。對此,本研究應用「認知失調理論」,並整合規範活化模型,將「利環境交通行為」的轉變機制模型化,藉此探討利環境心理因素(知)、利環境交通行為(行)之間的互動;為此,本研究設計一控制組前後測之「說服性溝通」實驗,即引導受測者實施以「說服他者改變環境行為」為目的之溝通,從而檢視此溝通過程對於「受測者」的「知」與「行」之影響以及「知─行關係」之互動。預期本研究之成果,將有助於釐清利環境行為轉變之機制,進而為以解決知行落差為目標之利環境交通政策措施提供參考建議。
110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解構台灣民眾對於加稅減碳之關鍵因素:初探企業利益相關者之觀點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陳佳欣同學/指導教授: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吳偉寧老師)
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執行的國際趨勢,「環境永續」無疑是企業首要所關注的議題,尤其隨著全球暖化的加劇,許多國家紛紛宣佈要在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在台灣也有許多領頭企業紛紛加入承諾減碳的行列;然而台灣在碳管理的政策制定上,直至2021 年都僅維持在草案階段,落後各國政府的政策制定進度,因此對於許多企業而言,減碳的規劃和執行的建議仍缺乏相關參考依據。本研究希冀能夠透過「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9 第七期第五次:科技與風險組」之資料分析,梳理台灣民眾(涵蓋各利益相關者)對於企業加稅減碳之觀點與影響變項,以及再經由企業的深度訪談,整理出企業在減碳議題上各利益相關者之觀點,期望能夠提供企業、政府以及學術界,在CSR 中碳管理規劃、研究上的參考。
110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計畫行為理論、東西方文化差異與道德決策之整合性研究:道德決策模型的新建構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程子棠同學/指導教授: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莫西大衛老師)
此理論性研究的根基在於詳細地文獻論證,整合「計劃行為理論與東西方文化差異」之探討,用以推進現有的道德決策模型。藉由計畫行為理論(著墨於知覺行為控制、員工態度和主觀規範的作用),及跨文化研究(兩者在道德決策理論模型的發展過程中相對較少受到關注)的綜合探討,於此論文提出道德決策模型的新建構。以不同文化背景為前因,此模型假設職員於工作環境,面臨倫理困境所致的兩難情況,其道德思維過程的作用進行廣泛地討論。大部分文獻回顧源自於排名傑出的國際同儕審查期刊,其中大多被列入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資料庫。為拓寬道德決策理論,並做出原創性觀點的貢獻,此論文藉審視既有的文獻,擬出以往較少探究或尚未明確的八個研究問題。作為回答研究問題,可能的解釋將接續進行討論,並為將來的學術研究提出十四個主張建議,假定其可能新衍生發展出的調研結果。首先,鑑於計畫行為理論的觀點,組織道德氛圍、獎懲後果和重要他人(如工作前輩或上司)等變項,與職員參與道德決策的意圖可能有高強度關聯;然而,自我的道德許可證效應對其意圖則可能呈現負相關。第二大部分加入東西方文化因素論述,個人在道德決策過程受西方文化(在較多數國家符合其典型的文化傾向,如英國和美國)所致的不同影響層面的情況(平均而言,且有大量樣本為研究基底),則與東方國家(如台灣和日本)的情勢截然不同。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職員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做決策和對應原因,以及個人的道德敏感度是否反映出道德或不道德的行為意圖,將在後續近一步解釋。最後,此研究將道德決策模型的相關研究、計畫行為理論和文化因素等文獻作綜合性探討,為道德決策模型之研究提供新思路。另外,針對此論文的主張賦予一些潛在的實際管理意涵,讓經理人在道德決策過程的領域與知識,亦得到實質性效益。
110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ESG評分對銀行放款之助益
(財務管理學系許瀞文同學/指導教授:財務管理學系蔡維哲老師)
本研究透過2009年至 2019年台灣上市櫃公司的放款資料,以及Thomson Reuters Eikon的 ESG評分資料,探討 ESG評分與銀行放款條件的關聯。實證結果發現企業 ESG分數越高,所獲得的放款條件越好,也就是銀行會給予ESG評分高的企業,較低的放款利率,較大的放款規模,以及較不需要擔保品。並且分別透過槓桿比率、Z-Score、MTB比率,作為企業違約風險高的代理變數,發現違約風險高的企業,若是有較高的ESG評分,仍可獲得較優惠的放款條件,因此對於多數企業而言,欲取得更多的資金,或是獲得更低的借款成本,也會更加注重ESG永續發展的議題;另外,本研究也藉由雙重差分模型,探討政府強制企業揭露社會責任報告書對銀行放款的影響,實證結果發現強制揭露社會責任報告書,會導致放款利率 、放款規模及放款期間增加,而擔保品需求降低。
110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公司整合市場力量對於企業社會責任參與程度之影響-以美國上市公司為例
(財務管理學系陳俊成同學/指導教授:財務管理學系張世賢老師)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司之整合市場力量對於公司之社會企業責任(CSR)參與程度之影響。透過利用MSCI KLD資料庫及Compustat資料庫,我們的樣本包含1,553間公司及共10,263筆觀測值。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公司之整合市場力量與其社會企業責任參與程度為正向相關。此外,我們也發現高市場力量之公司在從事內部CSR活動時,會優先選擇進行與員工相關之CSR活動。最後,我們更進一步發現高市場力量之公司在從事外部CSR活動時,會優先進行環境相關之CSR活動。我們的穩健性測試結果同樣支持本研究的發現。本研究擴展了現存對於影響公司CSR參與程度以及參與CSR之優先順序的研究。
110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分析臺灣銀行業之永續發展目標作為:以五家銀行為例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陳怡君同學/指導教授: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林新沛老師)
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整合了社會進步、經濟成長及環境保護三個層面,成為現今各國政府與企業致力於落實永續行動的目標。其中,銀行業擁有多處據點及人力的優勢,相較其他許多企業更容易透過實踐SDGs以發揮永續影響力。因此,本研究以臺灣的銀行業為研究對象,藉由檢視其2020年CSR報告書,探討臺灣的銀行業落實17項SDGs之情形,進而提出整體建議。
本研究以臺灣銀行、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和彰化銀行等五家資產總額較大及分行較多的銀行為研究對象,並透過自訂的內容分析、編碼與評分三大原則,探討它們SDGs落實情形。過程中為確認分析的客觀性,由筆者和另二位評分者進行各銀行SDG作為的歸類和評分,並檢視歸類的同意度和評分的信度,結果顯示無論是對項目的歸類或評分,三人間均有相當高的一致性。另由歸類和評分結果發現,五家銀行致力落實的目標包含:SDG 8就業與經濟發展、SDG 13氣候行動和SDG 7清潔能源,與國際金融機構關注的目標大致相似。但在SDG 6清潔飲水、SDG 10減少不平等、SDG 14水下生命、SDG 15陸域生命等目標,則完全沒有觸及。整體而言,根據上述銀行業已揭露的目標,本研究建議銀行業(或銀行的CSR報告書撰寫人)可更進一步檢閱SDG目標的詳細內容,以掌握各SDG的精神,提升揭露的完整性。而針對缺乏揭露的目標,則建議銀行業考慮與相關企業或組織異業結盟和建立夥伴合作,進而在各領域發揮永續影響力。
110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以社會資本觀點檢視大學社會責任團隊之實踐經驗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劉千毓同學/指導教授: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蔡錦昌老師)
大學作為學術與社會整合的組織,除了對學術研究、培養人才發展負責外,也需對於社會發展負責任。在國內外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趨勢下,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為高等教育深耕中的重要政策與國際發展趨勢。
本研究檢視大學社會責任內文與相關文獻,發現大學組織實踐USR計畫活動時,大學需要和多方利害關係人(包含公私部門)進行互動,建立與場域的網絡連結,才能有效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大學在USR計畫實踐的過程中,大學與所牽涉組織會透過不同關係結構、組合與類型形成社會網絡互動。而藉由社會資本理論觀點來探討大學社會責任過程中所產生的連結與網絡之間互動,如何協助大學團隊實踐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有助於本研究更深入探討大學社會責任執行實踐內涵。
因此,本研究欲以社會資本理論觀點探討大學社會責任圍隊實踐歷程中,學校與多元利害關條人合作建立網絡,是如何協助推動大學社會責任的發展。
110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高雄市健康城市推動成效檢驗:跨城市比較分析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蘇丞佑同學/指導教授: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謝旭昇老師)
針對都市化發展所伴隨的都市人口高度集中以及交通、廢棄物與空氣汙染等環境問題,WHO於1986年開始進行健康城市計畫,提出32項可量化指標,作為各城市制定健康城市政策之基礎;爾後高雄市政府於指標中加入了反映高雄市環境與文化的「在地指標」,建構了屬於高雄市的健康城市指標。然而,臺灣各城市推行健康城市至今,仍缺少檢核城市間推動成效並整合居民需求之研究,而難以對健康城市政策進行評估。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個可跨時、空間檢核健康城市推動成效以及可識別指標推動優先性的分析架構,藉此評估高雄市健康城市推動成效並提出發展策略。在研究方法上,透過政府公開資訊之統計資料庫來蒐集各項健康城市指標數值,並計算出指標之歷年成長率(2004~2021年)與跨城市標準化分數(臺灣六都)來檢核高雄市之健康城市政策表現;繼而,透過面訪問卷調查來蒐集高雄市區居民對各項指標之重視程度,並利用重要性─績效分析法整合民眾重視程度與前述政策表現,以提供施政改善的優先順序之建議。研究結果顯示,高雄市「自來水普及」、「汙水下水道」、「警政治安」、「護理人力」、「空氣汙染」、「飲用水的品質」指標之「跨城市政策表現」差於六都平均,但民眾重視程度高,故可視為「加強改善重點」;其中,「護理人力」、「飲用水的品質」指標於高雄市「歷年成長率政策表現」呈現負面發展,因此可視為高雄市健康城市發展的劣勢指標,建議市府將資源優先投入。
109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社群媒體 CSR 溝通效果:CSR 類型與來源對Facebook 使用者的品牌認知和行為意圖影響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李宛蓉同學/指導教授: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王紹蓉老師)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之概念不斷發展,隨著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使企業與利害關係人進行 CSR 溝通產生巨大的轉變。企業從過往單向的工具性溝通,轉為較具人文主義的雙向溝通方式,這樣的發展勢必轉變 CSR 的溝通效果。本研究以印象形成理論,透過道德、社交性與能力三個品牌特質,探討Facebook使用者對於企業或CEO 在社群媒體 Facebook 上發佈不同類型 CSR(內部 CSR vs. 外部 CSR)貼文所產生的品牌特質認知。另外,社群媒體使用者往往因為社會風險顧慮而不願意參與社群口碑(Word-of-mouth on online social sites, sWOM),使企業的 CSR 溝通管理者面臨社群媒體經營上的困境。因此本研究亦思考Facebook使用者個體之心裡差異,探討一個人的人際信任傾向和道德認同表徵化高或低,是否會影響CSR溝通效果。
109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以計畫行為論與價值信念規範理論探討影響消費者避免過度購買衣服的因素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李雯薪同學/指導教授: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林新沛老師)
近年時尚名人紛紛鼓吹環境永續的重要性。或許是受到這些時尚意見領袖影響,又或許是消費者逐漸意識到衣服帶來的環境問題嚴重性,愈來愈多消費者逐漸重視服裝產業的環境永續及社會責任。為了解決衣服帶來的污染與資源耗費,關鍵之一是改變現有的衣服消費習慣,每個人都需放慢腳步,尋找真心喜愛且願意長期穿著的衣服,並重新審視已購買的衣服,減少非必要的衣服消費,尤其是避免衝動購買。而本篇論文研究的重點是探討影響減少購買衣服的因素和了解現今民眾消費衣服的習慣、衣服使用率及不穿後衣服的處理方式,再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減少衣服的策略建議。期望透過此研究推動更永續的衣服消費習慣,包括購買衣服前重新審視衣櫃裡的衣服,將已購買的衣服穿好穿滿,減少購買並提高衣服的使用率,才能使我們身上美麗的衣裳與環境並存。
109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員工企業社會責任知覺對企業雇主品牌之影響:企業偽善之中介效果、企業社會責任目標接受之干擾效果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何宜庭同學/指導教授: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陳以亨老師)
我的論文主要在探討企業社會責任(CSR)作為企業經營的趨勢,做CSR的貢獻不僅會對社會、環境產生貢獻,更直接對企業的雇主品牌產生影響。而現今企業做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員工的支持與協助,若企業不先讓員工真正明白CSR的用意,可能讓員工有所誤解或是不能盡心投入相關工作。若員工誤解CSR真實的目的,可能曲解他們的想法,反而認為企業有偽善之嫌疑。如此一來,企業做CSR時,不僅沒有員工的接受,還可能使公司對內的雇主品牌受到損害。因此,本研究以「訊號理論」為基礎,欲藉由員工在工作中理智、情感上接受CSR目標來正面對員工知覺、企業雇主品牌做正面影響。期望以研究結果來建議未來實業者能將CSR目標納入員工工作中,使員工能夠接受CSR目標。
109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探討消費者外帶飲食時減少使用全新塑膠袋之意圖和減塑障礙—以非限塑政策管制消費環境為例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黃盈語同學/指導教授: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張瓊婷老師)
「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其中一項,而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於「消費者保護-推動永續消費」政策綱領中的行動策略之一是持續推動源頭減量,直接促使消費者改變消費模式。台灣的環保署也表示為呼應聯合國及國際對海洋塑膠垃圾議題的重視,並維護海洋生物及環境,將持續推動一次塑膠產品減量措施,並期藉由2018年減塑相關法令修正,養成民眾自備購物袋的習慣,達成垃圾減量的目的。本研究聚焦於消費者於外帶飲食減用塑膠袋的行為,以了解消費者是否願意於外帶飲食時減用塑膠袋,而實際上可能面臨的困難和影響因子為何,期提出相關減用塑膠袋建議,以利推動消費面之源頭減量。而研究中探索特定情境條件是否會影響消費者減塑意願,也有助於未來政府和產業建構利於減用塑膠袋之消費環境。
109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制度革新是如何受地區認同影響?以小琉球為例之個案研究
(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洪逸純同學/指導教授:企業管理學系韋岱思老師)
近幾年台灣的環保概念高漲,各地區雖有推出不少環保活動,但並非每個地區都可成功。綜觀全台,我們發現旅遊勝地『小琉球』從2018年起即被台灣政府訂為「低碳無塑示範島』,這裡的環保活動非常盛行,除了定期的淨灘活動外,這裡也領先全台發展出環保餐具租借系統,後續更陸續由民間機構推出許多推廣減塑的創意活動。
本研究希望透過訪談當地重要的環保活動主辦者、店家,探討小琉球環保活動之所以會如此成功的原因,藉以了解是否地區認同(territory identity)會促使當地的制度革新(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簡而言之就是探討:民眾對土地的認同度是如何影響當地環保推廣者推出的活動,以及當地商家為何願意響應環保活動。透過訪談多位在小琉球推行環保概念的重要人物,本研究試著彙出當地推廣環保活動的創新模式與活動,並證明地區認同是促使小琉球民眾執行環保的一大原因。此研究將證明對土地的認同度將有助於環保概念的推廣,未來其他區域的環保團體在推廣環境議題時,建議也可多由土地認同度切入,以增加活動的推廣效益。
109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影響消費者低塑飲食行為意象的心理因素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李明親同學/指導教授: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林新沛老師)
塑膠已成為人們司空見慣的日常,食衣住行幾乎皆有塑膠材料的參與,而當這些塑膠遭到棄置,無法在環境自然分解的它們將會污染海洋、土地,影響生物的自然棲地,甚至經由食物鏈影響到人類健康。即使塑膠替代材料技術不斷進步、環保產品的推陳出新,仍無法有效地改善目前日趨嚴重的塑膠汙染問題,地球珍貴的自然資源也隨之耗竭。
雖然我國的資源回收率高,但回收率並不等於再利用率,上了垃圾車的塑膠大多會因材質複雜、回收成本高而仍需進焚化爐焚燒。而經塑膠再利用而製成的產品,也會衍伸其他環境問題,例如:回收塑膠所製成的衣物,會導致細小的塑膠纖維流入水域,影響水中生態。另外,目前常見的生物可分解材料,聚乳酸(PLA),雖可在環境中自然分解,但我國並沒有回收PLA的掩埋場,而導致該材料仍需進焚化爐,甚至因為外型與塑膠相似,而進入回收系統,影響塑膠回收的品質與效率。在塑膠汙染日趨嚴重的情況之下,人們不應該繼續的回收體系,而應優先考慮改變固有的消費習慣。
本研究從我國以外食、外帶為主的飲食習慣切入,探討有哪些心理因素會影響消費者在外食、外帶時減少使用塑膠的意願。未來若有飲食相關的減塑活動、政策,便可利用本研究之結果建構推廣策略,逐步達到減塑、自然生態永續之目標。
108學年度碩博士論文:The Construction of 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Portfolios Investment on Emerging Market of Indonesia
(IBMBA 哈同學/指導教授:財管系鄭義老師)
"We focus on constructing the 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index as our pilot project in the Emerging Market of Indonesia. Fundamentally, this research assesses the ESG performance of all listed stocks in the Indonesia Stock Exchange then ranked it to create an ESG Database. To create the ESG Database, we assess descriptors following the investor’s concerns such a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ontrol, consu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employee diversity,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board director’s performance, board diversity, board independence, and other ESG aspects. After we rank our sample constituents, we then build four different portfolios investment and investigate their financial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indices. In a nutshell,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so-called non-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a corporation could affect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a longer perspective. In general, this research supports the term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 which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corporation’s philosophy. There is nothing we can hope this research can spread the sustainability effort mission to the readers, especially investors and corporations. So, by understanding this ESG index, investors and corporations are expected to perform their contribution in line with their function to society."
108學年度碩博士論文: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對學生社會參與行為意願影響研究
(公事所蘇同學/指導教授:公事所郭瑞坤老師、謝政勳老師)
「近年來全球環境產生氣候異常、天災、暖化現象頻繁出現,社會開始重視企業應符合企業社會責任(CSR),結合永續發展趨勢進行發展,期許企業主能兼顧商機、風險及利害關係人需求,此「責任」成了所謂的當責。企業先釐清了自身的責任後,大學在後續也隨之跟進,於是便誕生了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USR的宗旨為大學透過教學、研究和公共事務的參與,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角色,協助在地解決社會問題。以中山大學為例,致力於促進在地社區公共事務發展,建構起大學與社區協作模式,作為日後雙方共好之基礎。而大學在協助區域發展過程中,學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實作背後的目的仍然是學習。而本篇論文研究的重點,是學生在實作過程或是修習USR課程的意願高低,以及衡量學生的參與態度、社會壓力、能力、地方認同感,做為衡量影響意願之因素,最後學生有意願投入USR,是否真的會產生實際行動。」
108學年度碩博士論文:超額現金和企業社會責任之深究探討
(財管所林同學/指導教授:財管系張世賢老師)
「我的論文主要在探討一家企業使用超額現金(Excess Cash)和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關係。企業做CSR 是因為可以增加一家企業的品牌差異性、增加一家企業的風險管理,像是在發生金融海嘯時,消費者可能會偏好消費於有執行CSR企業的商品,以及提升一家企業的公司形象。其中超額現金指的是企業將資金運用在營運活動以及投資活動後所剩下的現金,而企業社會責任本文則是利用Kinder, Lydenberg and Domoni (KLD)資料庫分成人權、環境、多樣性(主要為婦女以及弱勢族群)、員工、社會、產品、公司治理等七大議題。
更詳細的說,本文探究在公司擁有多餘的現金時,是否會將資金投資在有利於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上,來達到企業以及社會互利共生的目的。為了提升正面形象,企業在營利後、手中握有多餘的資金時,應該會將資金投入CSR以提升企業正面形象,但其中一項研究結果卻發現一家企業的超額現金越多的情況下,經理人反而不願意投資在企業社會責任上;此外,過去研究提及當一家企業擁有超額現金時,企業經理人可能會將資金投資在併購案、收購案等等有利於個人利益的投資案上,但是透過增加一家企業的公司治理程度,可以減緩經理人不想投資在企業社會責任上的程度。當公司的治理程度增加(例如強化董事會機制、維護股東權益及有效監督機制)公司會為了提升競爭力、建立品牌形象、提高公司獲利等,將資金投入公司治理以外的CSR投資案中,以提升企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