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管學辦公室】當人類智慧遇上人工智慧:學術倫理道路上如何善用生成式AI?學界不能不知道的AI挑戰

林杏子博士演講
林杏子博士演講
林杏娥主任主持開場
林杏娥主任主持開場
杏娥主任頒發感謝狀給獎者林杏子博士
杏娥主任頒發感謝狀給獎者林杏子博士
活動當天聽眾
活動當天聽眾
聽眾聚精會神聆聽演講
聽眾聚精會神聆聽演講
發佈日期 : 2025-05-09

在AI生成內容唾手可得的時代,教師與研究者該如何劃出道德界線、捍衛原創精神?為因應生成式人工智慧(AI)對學術研究與教育現場帶來的衝擊,管理學術發展辦公室於4月25日舉辦主題為「當人類智慧遇上人工智慧:在學術倫理道路上善用生成式AI」的專題演講。特別邀請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台灣學術倫理教育學會理事林杏子博士,深入剖析AI應用下的學術倫理議題與應對策略。

林博士指出,雖然資訊科技日新月異,但「倫理」始終是學術、企業與社會實踐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她提到,台灣自2013年起推動研究倫理制度,2014年更建立學術倫理體系,顯示政府與學界對於誠信問題的重視與行動。

一開始演講主題以兩個國際案例引人入勝:首先為「美國郵包炸彈客」Theodore的故事,揭示一場未經妥善知情同意的心理實驗如何導致其人生崩壞;其次則介紹三位MIT博士生開發論文產生器、以偽論文投稿至假研討會,進而揭露當代學術審查機制的重大漏洞。這些案例讓與會者對於「受試者保護」與「研究審查制度」有更深刻的理解與省思。

林博士強調,生成式AI雖具備高度效率與便利性,卻潛藏許多風險,包括錯誤資訊生成、學生原創力下降、以及deepfake技術在校園霸凌中的濫用。她語重心長地指出:「AI是時代的工具,但不應成為倫理的漏洞。」

為協助學術界與教育工作者正確回應AI所帶來的挑戰,林博士詳盡說明《臺灣研究誠信守則》中的五大原則——誠實、尊重、嚴謹、課責、透明——如何實踐於AI輔助研究與學術寫作之中。她也分享自身開發的一套AI輔助小論文寫作系統,透過倫理原則導入,協助學生在提升寫作效率的同時,也深化對學術誠信的認知與反思。

演講尾聲,林博士呼籲教育者與研究者共同建立「數位平權」與「雙向責任」的研究文化,強調在AI普及的時代,更需透過教育與制度,確保人類對科技工具的正確理解與使用。她也提醒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要能學會驗證AI生成內容的真偽、理解AI是輔助工具而非知識來源、建立正確的數位倫理觀與責任意識。

(管學辦公室供稿 / 管院媒體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