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管院新進教師獨家專訪】洞悉人心 關懷人才 人管所鄭怡玲老師 開創職場與教育心理的韌性願景

發佈日期 : 2025-10-01


走進鄭怡玲助理教授的研究室,明亮的採光、鮮活的綠植、與色彩繽紛的布置映入眼簾,這樣的氛圍正如她本人一樣,給人開朗而溫暖的感覺。

「我喜歡動植物,所以喜歡植栽,我也喜歡中山猴子!」鄭怡玲笑著說。作為113年來到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的新進教師,她不僅帶來了跨領域的深厚學養,更在教育心理的學術研究與教學中,展現出高度的熱情與細膩。

鄭老師的專業涉獵廣泛:從師大國文系出身,赴美取得東密西根大學教育心理碩士,更厲害的是,她於密西根州立大學獲得雙主修博士學位,包含測驗與量化博士、教育心理及教育科技博士還同時修習認知科學學程!她的研究領域涵蓋測驗發展與偏誤、測驗數據分析與 AI 應用、神經多樣性 STEM 人才發展,以及教育訓練與測驗結果的關聯。

如今在中山,她開授中文及英語授課「應用統計與資料分析」、「機器學習測驗應用」、「人工智慧在測驗下的應用與發展」也與系上王豫萱老師合開「組織行為」、陳世哲老師合開「職場行為學」等心理相關課程,啟發更多學子拓展思維。

 

理性腦與感性腦的交響
國文系到雙主修教育心理與測驗的跨界之路

看似全然理性的數據與心理測驗,其實與感性的文學創作並不相斥。鄭老師回憶:「其實我當初就很想讀教育心理測驗,但又很喜歡文學」在父母的建議下,她選擇就讀國文系,一方面持續文學創作的興趣,一方面也接觸教育統計與測驗的課程,進而點燃了她對心理測驗的興趣。

大學畢業後,她取得教師證並在國中任教,並準備赴美攻讀教育心理。她特別提到,美國教育測驗的制度深具特色:在聯邦制下,各州政府擁有高度自主權,每年必須施測以調整教育方針,因此發展出成熟的測驗體系與龐大的產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她逐步打下了專業基礎。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鄭怡玲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測驗數據分析與教育心理。鄭老師熱愛文學與小說,卻也對心理測驗很有興趣,最終決定攻讀後者。

 

學術路上的貴人:啟蒙與磨鍊
從研究到寫作 愛上迷人又實用的統計

求學路上,她遇到多位影響深遠的師長。第一位是韓裔學者 Kyung Hee Kim,專研創造力,開放心態十足,帶著她從假設建構、設立模型到驗證,再到合著第一篇論文。那份追求學問、初嘗學術成就的喜悅,奠定了她未來走向研究的決心。

第二位是老師讀博班時遇到的測驗與量化方法導師 Mark Reckase,他用氣象學的例子跟學生討論試題反應時舉例機率的應用:「要預測今天是否下雨,需要整合濕度、氣壓、溫度、風向、雲量等多種氣象因子,並結合過往資料與數值天氣模式,最後以機率的方式呈現預測結果。」如此生活化,讓鄭老師發現數字並非冷冰冰,而是非常實用的「解碼」。

第三位貴人 教育心理學與數學教育的導師Kelly S. Mix則徹底改變了她的學術寫作。來自國文系的她原本自信於文字功力,但 Dr. Mix不斷修改她的稿件,提醒「學術寫作不同於文學創作,必須有明確的結構和信號,以及有組織的起承轉合,呈現上要有策略性,幫助讀者理解。」經過一次次打磨,她逐漸學會如何把龐雜的研究組織成清晰的文章,也因此與Mix合寫出了迄今引用數最高的研究成果。


 
韓裔學者 Kyung Hee Kim(左)帶領鄭老師進入學術世界。

 

「差點活活困餓死家中!」
雪地裡的生存課:留學歲月的考驗

留學生涯不只充滿學術挑戰,也有刻骨難忘的生活考驗。由於密西根州位於美國北部,冬天酷寒,「我遇到大風雪,差點活活困餓死家中!」在念博士時她選擇獨居,有一年冬天寒假暴風雪降臨,老師沒有意識到汽車輪胎需要換成雪胎,因而打滑失控,嚇得不敢再開,只能困在屋中。十天過去,僅剩一包米充飢,那種孤立無援的經驗讓她記憶深刻。從此之後,她的壁櫥裡總常備滿滿的泡麵。 

老師再分享一件又跟暴雪有關的難忘的回憶。鄭老師備考測驗博士資格考時,突遇大停電,在零下低溫下,她的宿舍管線結冰、暖氣全無,是會凍死人的!雪上加霜的是,附近旅館全爆滿,她與同學不得不緊急搭火車逃往芝加哥避難,「而斷電還斷了一個禮拜,幸好我們避難到芝加哥,否則根本沒辦法活下去!」這些生死邊緣的挑戰,事後回想其實都是鍛鍊自己危機處理的寶貴經驗。

 
留學生涯不只充滿學術挑戰,密西根州冬季酷寒,鄭老師也經常要與大雪鬥智。


初登講台:跨文化的教學挑戰
觀察學生特質,給予適當舞台

博士畢業後,她受聘留校任教。第一次獨立主持課程時,緊張到準備了近百頁簡報,只怕自己英文不流暢,又因緊張而經常越說越快。隨著教學的累積,她學會放慢語速、調整互動,逐步贏得學生的支持。美國學生直率,會當場告訴她「老師,這段聽不懂」,也會大方稱讚她的課程精彩。這些即時回饋,讓她體會到教學被支持的喜悅。

身為外國人,在當地工作,是否遇到歧視?她分享,曾有外籍生反映,同學有點漠視他的感覺,雖不到敵意,敏感人的卻會在「讀空氣」時感受些許不舒服,而這在美國的師資養成中老師需注意學生微歧視的情況,老師指出教育心理學提醒我們:歧視未必是明顯的言語,而常潛藏在互動氛圍裡。

老師引用神經科學前人研究的角度來看,刻板印象與偏見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因為人在學習與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大腦天生就會不斷進行「分類」──這是一種基本的運作機制,有助於快速理解世界並節省認知資源。然而,這種自動化的分類同時也可能導致對人群的簡化認知,進而形成刻板印象,雖然歧視的形成難以完全消除,但我們能做的是保持自我覺察,意識到這些偏見的存在,並提醒自己在互動中克制與包容。

 
博士班奠定了老師專業與教學上的基礎,照片為鄭怡玲老師與博士班朋友合影。

 

第四、五位貴人 教學研究的指引
觀察學生特質,給予適當舞台

鄭怡玲老師回憶,自己在美國初任教師時有兩位貴人——教育心理與特殊教育學系的教授Cary Roseth。他提醒她:「學生的組成多元,各有不同特性,教師不需要強迫他們,而是要創造合適的機會。對於那些比較安靜的學生,應該給他們足夠的心理適應時間,再從旁引導,慢慢鼓勵他們開口。同時在跟社會學與量化方法大師 Dr. Barbara Schneider ,進行科學能力測驗分析中學生學習上的性別差異研究時,Barbara Schneider的身教言教,也讓鄭老師對於社會學與心理學框架交織下的性別議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鄭老師謹記Cary Roseth教誨。返國後,她來到高醫心理系。鄭老師對比了台灣與國外學生的差異。她觀察到,美國學生自小便習慣表達意見,課堂上樂於發言,討論氛圍自然而熱烈;而台灣學生則大多數偏向沉默,往往因同儕或需要答對的壓力而選擇不說話。

因此,她在課堂上會設計匿名發言的機制,讓學生能安心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在大班制課程中,這樣的安排格外有效,學生漸漸也能在安全的氛圍裡找到自信。」她說。

鄭老師在高醫心理系時,還擔任導師,悉心陪伴學生的生涯發展與心理適應。她常常協助學生規劃留學之路,甚至親自提供資訊與建議,幫助多人錄取海外名校,不吝費心,學生們都非常受益。

並且,老師還遇到第五位貴人—高醫人文社會科學院吳進欽院長。鄭老師曾與吳院長攜手展開多項研究,聚焦於自閉症篩檢測驗的偏誤與效度。

「吳院長本身是臨床心理學家,也是自閉症研究的專家。在他的引領下,我們合作了不少與自閉症篩檢相關的測驗與評估。」鄭老師說。這段合作不僅深化了她在測驗與教育心理上的專業,也讓她的研究觸角更貼近臨床現場,能看見測驗如何實際影響學生的人生選擇。

 
鄭老師悉心陪伴學生,提供資訊與建議,照片是任教於高醫時與學生在實驗室的合影。


神經多樣性與AI應用:讓人才長留並發揮所長
期許更幸福的未來職場

加入中山人管所後,鄭怡玲老師再次展開跨領域探索。由於人管所的核心領域偏向人力資源管理,鄭老師發現這與心理學的專業有著天然的連結。「HR 管理的核心就是『管人』,自然和心理息息相關,這也是許多心理系畢業生的重要出路。」她說。

近年,她的研究重心聚焦於兩大方向:神經多樣性人才發展與管理,以及 AI 在測驗分析與 HR 領域的應用。

過去社會常將ADHD、自閉症(ASD)等族群歸類為「發展障礙」(disorder),但近年國外研究已逐漸轉向「神經多元性」的觀點,強調這些特質本身即是差異,而非缺陷。

鄭老師指出, 近年國外研究發現許多科技業菁英都展現出 ASD, ADHD光譜 的特質。他們在日常職場中完全能夠正常發揮,甚至展現超乎常人的專注力與創造力,只是未必達到醫學診斷的極端標準。

特別是「高功能自閉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族群,在國外的科技產業中甚至成為特別招募的對象。他們往往具備高度專注與持續力,能在合適的環境中展現精準與穩定;弱項則是社交與情緒表達能力不同。有些ASD光譜下的個體甚至能透過「社交偽裝行為」來適應環境,但長期下來恐造成心理壓力,因此歐美企業為這些員工提供更彈性寬敞的工作空間,減少過度社交要求,營造更適合的環境,讓人才能夠長期留任並發揮所長。

然而,這樣的理念在台灣尚待努力。鄭老師坦言:「台灣目前針對神經多樣性人才的管理與職場友善環境的研究,雖有少數的專案,大多仍是一片空白。我期待,就是希望這些研究能普及,最終帶來一個更安心、更具包容性的職場。」

另一個研究重心是 AI 機器學習 與心理測驗的結合。她帶領學生運用基因演算法縮短過長量表、用決策樹預測離職風險,並跟學生探索 AI 在影響員工心理安全感上的應用。她相信未來測驗將走向「人工智慧化」:根據受測者的即時反應,動態生成題目,達到個人化的精準學習與評估。


結合教育心理測驗與 AI,鄭怡玲老師研究神經多樣性與職場友善,與國際趨勢接軌,期為台灣開創全新的研究視野。

 

中山管院師生靈活思維與教學相長
感謝所上師長同仁溫暖協助

談起來到中山管院的感受,鄭怡玲老師笑著說:「這是我第一次在管理學院任教,最大的感覺就是這裡的氛圍非常活潑。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大家的思路都很靈活,常常能跳脫框架思考。」教學相長,很多時候,老師說她也從同事及學生的回饋和討論裡學到不少。

對於所上的師長,她發現每位老師都是管理領域大神,展現出豐富的管理領域見解,讓她感到收穫良多學習滿滿。同時,她也特別感謝行政團隊的支持,「所辦同仁遇到我們需要諮詢或協助時,都會用心提出明確支援建議和指引。」

鄭怡玲老師將繼續啟迪更多學子,讓測驗與數據不再只是冰冷的符號,而是理解人、成就人的橋樑,更是點亮心靈、開拓未來的力量。

 
  鄭怡玲老師的研究室,鮮活的綠植與色彩繽紛的布置,充滿生命力,映照出她開朗溫暖的個性。


(管院媒體沈瑜撰稿、攝影、影片製作)
 

💡小檔案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鄭怡玲助理教授
●學歷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測驗與量化博士、教育心理及教育科技博士
美國東密西根大學教育心理碩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助理教授 副教授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助理教授
●專長領域   
測驗發展與偏誤、測驗數據分析AI應用、神經多樣性 STEM 人才發展、教育訓練與測驗結果的關聯
☎️ 075252000 #4939
📮chengyi@mail.nsys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