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與社會責任相關之碩博士論文

管院每個學期都會開放「國際認證推動工作補助辦法」申請,鼓勵系所、教師、學生執行與倫理、社會責任、永續之活動、教學、研究、論文等,並提供壹到參萬元的補助!同時,碩博士生也可以寫與倫理、社會責任或永續相關的論文,並且申請獎勵金,獲獎者會請他們寫篇短文介紹自己的論文與這些主題的關聯性,讓更多人知道學術研究的內容!)


109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社群媒體 CSR 溝通效果:CSR 類型與來源對Facebook 使用者的品牌認知和行為意圖影響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李宛蓉同學/指導教授: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王紹蓉老師)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之概念不斷發展,隨著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使企業與利害關係人進行 CSR 溝通產生巨大的轉變。企業從過往單向的工具性溝通,轉為較具人文主義的雙向溝通方式,這樣的發展勢必轉變 CSR 的溝通效果。本研究以印象形成理論,透過道德、社交性與能力三個品牌特質,探討Facebook使用者對於企業或CEO 在社群媒體 Facebook 上發佈不同類型 CSR(內部 CSR vs. 外部 CSR)貼文所產生的品牌特質認知。另外,社群媒體使用者往往因為社會風險顧慮而不願意參與社群口碑(Word-of-mouth on online social sites, sWOM),使企業的 CSR 溝通管理者面臨社群媒體經營上的困境。因此本研究亦思考Facebook使用者個體之心裡差異,探討一個人的人際信任傾向和道德認同表徵化高或低,是否會影響CSR溝通效果。


109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以計畫行為論與價值信念規範理論探討影響消費者避免過度購買衣服的因素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李雯薪學/指導教授: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林新沛老師)

近年時尚名人紛紛鼓吹環境永續的重要性。或許是受到這些時尚意見領袖影響,又或許是消費者逐漸意識到衣服帶來的環境問題嚴重性,愈來愈多消費者逐漸重視服裝產業的環境永續及社會責任。為了解決衣服帶來的污染與資源耗費,關鍵之一是改變現有的衣服消費習慣,每個人都需放慢腳步,尋找真心喜愛且願意長期穿著的衣服,並重新審視已購買的衣服,減少非必要的衣服消費,尤其是避免衝動購買。而本篇論文研究的重點是探討影響減少購買衣服的因素和了解現今民眾消費衣服的習慣、衣服使用率及不穿後衣服的處理方式,再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減少衣服的策略建議。期望透過此研究推動更永續的衣服消費習慣,包括購買衣服前重新審視衣櫃裡的衣服,將已購買的衣服穿好穿滿,減少購買並提高衣服的使用率,才能使我們身上美麗的衣裳與環境並存。
 

109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員工企業社會責任知覺對企業雇主品牌之影響:企業偽善之中介效果、企業社會責任目標接受之干擾效果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何宜庭同學/指導教授: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陳以亨老師)

我的論文主要在探討企業社會責任(CSR)作為企業經營的趨勢,做CSR的貢獻不僅會對社會、環境產生貢獻,更直接對企業的雇主品牌產生影響。而現今企業做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員工的支持與協助,若企業不先讓員工真正明白CSR的用意,可能讓員工有所誤解或是不能盡心投入相關工作。若員工誤解CSR真實的目的,可能曲解他們的想法,反而認為企業有偽善之嫌疑。如此一來,企業做CSR時,不僅沒有員工的接受,還可能使公司對內的雇主品牌受到損害。因此,本研究以「訊號理論」為基礎,欲藉由員工在工作中理智、情感上接受CSR目標來正面對員工知覺、企業雇主品牌做正面影響。期望以研究結果來建議未來實業者能將CSR目標納入員工工作中,使員工能夠接受CSR目標。
 

109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探討消費者外帶飲食時減少使用全新塑膠袋之意圖和減塑障礙—以非限塑政策管制消費環境為例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黃盈語同學/指導教授: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張瓊婷老師)

「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其中一項,而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於「消費者保護-推動永續消費」政策綱領中的行動策略之一是持續推動源頭減量,直接促使消費者改變消費模式。台灣的環保署也表示為呼應聯合國及國際對海洋塑膠垃圾議題的重視,並維護海洋生物及環境,將持續推動一次塑膠產品減量措施,並期藉由2018年減塑相關法令修正,養成民眾自備購物袋的習慣,達成垃圾減量的目的。本研究聚焦於消費者於外帶飲食減用塑膠袋的行為,以了解消費者是否願意於外帶飲食時減用塑膠袋,而實際上可能面臨的困難和影響因子為何,期提出相關減用塑膠袋建議,以利推動消費面之源頭減量。而研究中探索特定情境條件是否會影響消費者減塑意願,也有助於未來政府和產業建構利於減用塑膠袋之消費環境。
 

109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制度革新是如何受地區認同影響?以小琉球為例之個案研究

(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洪逸純同學/指導教授:企業管理學系韋岱思老師)

近幾年台灣的環保概念高漲,各地區雖有推出不少環保活動,但並非每個地區都可成功。綜觀全台,我們發現旅遊勝地『小琉球』從2018年起即被台灣政府訂為「低碳無塑示範島』,這裡的環保活動非常盛行,除了定期的淨灘活動外,這裡也領先全台發展出環保餐具租借系統,後續更陸續由民間機構推出許多推廣減塑的創意活動。

本研究希望透過訪談當地重要的環保活動主辦者、店家,探討小琉球環保活動之所以會如此成功的原因,藉以了解是否地區認同(territory identity)會促使當地的制度革新(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簡而言之就是探討:民眾對土地的認同度是如何影響當地環保推廣者推出的活動,以及當地商家為何願意響應環保活動。透過訪談多位在小琉球推行環保概念的重要人物,本研究試著彙出當地推廣環保活動的創新模式與活動,並證明地區認同是促使小琉球民眾執行環保的一大原因。此研究將證明對土地的認同度將有助於環保概念的推廣,未來其他區域的環保團體在推廣環境議題時,建議也可多由土地認同度切入,以增加活動的推廣效益。
 

109學年度獲補助碩博士論文:影響低塑飲食行為意象的心理因素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李明親同學/指導教授: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林新沛老師)

塑膠已成為人們司空見慣的日常,食衣住行幾乎皆有塑膠材料的參與,而當這些塑膠遭到棄置,無法在環境自然分解的它們將會污染海洋、土地,影響生物的自然棲地,甚至經由食物鏈影響到人類健康。即使塑膠替代材料技術不斷進步、環保產品的推陳出新,仍無法有效地改善目前日趨嚴重的塑膠汙染問題,地球珍貴的自然資源也隨之耗竭。

雖然我國的資源回收率高,但回收率並不等於再利用率,上了垃圾車的塑膠大多會因材質複雜、回收成本高而仍需進焚化爐焚燒。而經塑膠再利用而製成的產品,也會衍伸其他環境問題,例如:回收塑膠所製成的衣物,會導致細小的塑膠纖維流入水域,影響水中生態。另外,目前常見的生物可分解材料,聚乳酸(PLA),雖可在環境中自然分解,但我國並沒有回收PLA的掩埋場,而導致該材料仍需進焚化爐,甚至因為外型與塑膠相似,而進入回收系統,影響塑膠回收的品質與效率。在塑膠汙染日趨嚴重的情況之下,人們不應該繼續的回收體系,而應優先考慮改變固有的消費習慣。

本研究從我國以外食、外帶為主的飲食習慣切入,探討有哪些心理因素會影響消費者在外食、外帶時減少使用塑膠的意願。未來若有飲食相關的減塑活動、政策,便可利用本研究之結果建構推廣策略,逐步達到減塑、自然生態永續之目標。
 

108學年度碩博士論文:The Construction of 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Portfolios Investment on Emerging Market of Indonesia
(IBMBA 哈同學/指導教授:財管系鄭義老師)

"We focus on constructing the 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index as our pilot project in the Emerging Market of Indonesia. Fundamentally, this research assesses the ESG performance of all listed stocks in the Indonesia Stock Exchange then ranked it to create an ESG Database. To create the ESG Database, we assess descriptors following the investor’s concerns such a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ontrol, consu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employee diversity,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board director’s performance, board diversity, board independence, and other ESG aspects. After we rank our sample constituents, we then build four different portfolios investment and investigate their financial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indices. In a nutshell,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so-called non-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a corporation could affect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a longer perspective. In general, this research supports the term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 which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corporation’s philosophy. There is nothing we can hope this research can spread the sustainability effort mission to the readers, especially investors and corporations. So, by understanding this ESG index, investors and corporations are expected to perform their contribution in line with their function to society."
 

108學年度碩博士論文: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對學生社會參與行為意願影響研究
(公事所蘇同學/指導教授:公事所郭瑞坤老師、謝政勳老師)

「近年來全球環境產生氣候異常、天災、暖化現象頻繁出現,社會開始重視企業應符合企業社會責任(CSR),結合永續發展趨勢進行發展,期許企業主能兼顧商機、風險及利害關係人需求,此「責任」成了所謂的當責。企業先釐清了自身的責任後,大學在後續也隨之跟進,於是便誕生了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USR的宗旨為大學透過教學、研究和公共事務的參與,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角色,協助在地解決社會問題。以中山大學為例,致力於促進在地社區公共事務發展,建構起大學與社區協作模式,作為日後雙方共好之基礎。而大學在協助區域發展過程中,學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實作背後的目的仍然是學習。而本篇論文研究的重點,是學生在實作過程或是修習USR課程的意願高低,以及衡量學生的參與態度、社會壓力、能力、地方認同感,做為衡量影響意願之因素,最後學生有意願投入USR,是否真的會產生實際行動。」
 

108學年度碩博士論文:超額現金和企業社會責任之深究探討
(財管所林同學/指導教授:財管系張世賢老師)

「我的論文主要在探討一家企業使用超額現金(Excess Cash)和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關係。企業做CSR 是因為可以增加一家企業的品牌差異性、增加一家企業的風險管理,像是在發生金融海嘯時,消費者可能會偏好消費於有執行CSR企業的商品,以及提升一家企業的公司形象。其中超額現金指的是企業將資金運用在營運活動以及投資活動後所剩下的現金,而企業社會責任本文則是利用Kinder, Lydenberg and Domoni (KLD)資料庫分成人權、環境、多樣性(主要為婦女以及弱勢族群)、員工、社會、產品、公司治理等七大議題。
更詳細的說,本文探究在公司擁有多餘的現金時,是否會將資金投資在有利於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上,來達到企業以及社會互利共生的目的。為了提升正面形象,企業在營利後、手中握有多餘的資金時,應該會將資金投入CSR以提升企業正面形象,但其中一項研究結果卻發現一家企業的超額現金越多的情況下,經理人反而不願意投資在企業社會責任上;此外,過去研究提及當一家企業擁有超額現金時,企業經理人可能會將資金投資在併購案、收購案等等有利於個人利益的投資案上,但是透過增加一家企業的公司治理程度,可以減緩經理人不想投資在企業社會責任上的程度。當公司的治理程度增加(例如強化董事會機制、維護股東權益及有效監督機制)公司會為了提升競爭力、建立品牌形象、提高公司獲利等,將資金投入公司治理以外的CSR投資案中,以提升企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