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院新進教師獨家專訪】科技與人文關懷兼備 人管所葉致微老師: 擁有興趣與熱情 才能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位於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McEwan Hall,專為舉辦畢業典禮的禮堂,逾百年來聳立於校園,古典又莊嚴,看盡多少青年才俊,展翅高飛。
而碩士與博士兩次的畢典,葉致微老師都是在此,與同學們手挽手,身著黑色學位袍款款從階梯走下,為前景可期的未來歡欣。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葉致微助理教授,由愛丁堡大學博士班畢業之後,先後歷練相關學術單位後,本學期(112-2)轉成為專任。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葉致微助理教授,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老師笑說:可能是披上碩士袍太輕鬆才簽博班(右圖為葉老師提供)
葉致微老師的學養博而廣,大學直接攻讀台大國際企業學系、社會學系雙學位,即可見一斑。之所以挑戰雙學位,她說,高中時候就想嘗試商管領域,不過一直對「人類」更感興趣,商管解釋了市場與產業,但「我還想要回推原因,就是人為什麼想要工作、為什麼商品會有價值...」這些,她想要從非市場、從人類福祉的角度去了解,取得平衡的視野。
出國前葉致微老師主要是媒合台灣方與歐盟的國際合作。雖非醫學背景出身,但葉致微老師會嘗試在了解學者履歷背景、聽演講與合作過程中,一點一滴的吸收相關知識。
跨領域的接觸,也促使老師想到英國去念科學、技術與創新研究所,「尤其是愛丁堡大學,算是最早創立這個研究領域的機構之一。」老師指出,再加上在台灣時候就拜讀過愛丁堡大學相關學者著作,心生嚮往,成為老師進修的第一志願。
葉致微老師富有人文關懷,以人文角度看世界
英國人疏離卻又親民
敲門磚:聊天氣就對了
愛丁堡大學承載了葉致微老師碩士與博士班6年左右的黃金歲月。葉老師表示:「蘇格蘭的日子歷歷在目,對我影響很大。」語文的文化衝擊尤其深刻。比如,由於英國天氣多變,而最常是陰暗微冷,英國人衍生出許多對於天氣的形容詞,不是只有Rainning,或者是Snowing,還有一個介於中間的單字叫做Sleeting(雨夾雪、凍雨)。
不知是否因天氣造就了英國人的性格、或是文化使然,大家總說英國人慢熟又疏離,「想要跟英國人套交情,真的要從聊天氣開始!」老師說真的,這不是網路笑話,透過一起抱怨像後母多變的天氣當敲門磚,反而產生共情,英國人才會進一步突破心防。
愛丁堡創新研究的大家庭(葉老師提供)
最講究禮儀的英國人,即使只是買咖啡,與店員的應對都要”Would you pleasegive me a coffee”或者是”Do you mind...”;書寫用語若開頭”In my humbleopinion...”,乍看之下好像是很有禮貌,但其實可能就是要說重話了,「他們習慣先以退為進,與美式用語直來直往邏輯很不一樣。」
但有趣的是,他們又有很親民的文化。在亞洲文化,長幼尊卑最是牢不可破,像是對師長,絕對是尊稱Doctor或Professor;不過在英國,老師反而希望學生稱呼他們小名,葉致微老師笑說,像她就要稱呼她的兩位指導教授Steven Yearley與Catherine Lyall,為Steve與Cathie,「不然他們會覺得渾身不對勁。」
科技業如何人才培育
以社會學的角度探討
Steve與Cathie兩位影響葉致微老師深遠的恩師,以師徒制的方式,手把手的指導她,葉老師反省,一開始接觸學術「什麼都想做卻什麼都不專精。」而指導教授會戳破老師的天真,以嚴格的訓練,去引導她釐清題目的本質、挑戰研究方法,讓教授學會監督自己、移除自我中心,避免只找有共鳴的文獻回顧,去突破思考的慣性。
「畢業前夕,我感到路越走越輕鬆的時候,這才發現老師們的用心良苦,非常感謝他們,寧願扮黑臉,也要讓徒弟學到扎實的基本功。」葉老師感恩地說。
畢業典禮是大家笑得最開心的一天(葉老師提供)
葉致微老師經常將過去經驗回溯反思,她的博士論文以英國物理學家為研究對象,比較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的面向,「我一直很好奇,博士或學術知識,到底對社會、對產業有什麼幫助。」老師感到困惑,作為經濟成長強力支柱的科技業,如何從源頭去撼動後端的商業行為?商品從研發到應用,這一段製造過程,價值在哪裡?
老師分享,她有位大學同學,畢業後聽從老師建議進入起薪高的科技業擔任業務,但卻一直很痛苦於要對兜售「外觀看不見的電子零組件」感到陌生疏離,他不知道怎麼去談業務、甚至失去工作的目標與動力。
直到,「我在英國看到物理學家對自己的理論、實驗充滿熱情,我才了解人與知識的價值在哪裡。」看回台灣,葉老師認為,台灣身為科技島,網羅許多傑出科技人才,如何培育更多菁英發揚產業、是否需提前布局基礎研究、人才養成,老師將對科技業的研究,運用社會學的角度去探討,建立在科學技術創新之上更整合性的觀點。
台灣如何培育更多菁英發揚科技產業,葉致微老師希望能提供更全面的研究
遊戲帶動學習模擬情境
刺激創新
而葉致微老師教學之路,則自留英歸國後,她先從兼任通識課開始,一點一滴磨練教學能力,然後至台中教育大學任教,再於去年來到中山任教。
長年受國外教育薰陶,早已習慣外籍生主動表達意見的氛圍,但回到台灣後,她發現台籍生還是比較害羞,習慣教師講課,老師希望能打破這樣的狀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因而會在課堂上多設計活動或遊戲,盡量帶學生投入、讓每位學生有發揮的機會。
左圖:國際生玩棉花糖學習團隊創意;右圖:玩桌遊寓教於樂(葉老師提供)
她自己就很喜歡玩遊戲,尤其疫情期間迷上玩「Pokémon Go」,還會特地在社群日抓異色寶可夢,這樣兼具享受抓寶打怪的樂趣、又能接觸大自然的遊戲,很適合作為工作之餘休閒娛樂,「那,我們再交換寶可夢ID喔!」老師講到這,不忘與管院小編約好加好友。
老師認為,玩寶可夢還可接觸自然有益健康,有助於工作生活平衡(葉老師提供)
而在課堂上,若無法帶同學去企業參訪或是請講師,「透過遊戲或活動,模擬情境,腦力激盪,是很好的實作機會,學習組織合作與互動。」葉老師解釋,組織、人力如何學習、創新,牽涉到公司是否能激發員工的創意,而員工又如何運用自身的創意思考能力提供公司價值。老師希望引導學生擁有創意思考的能力,以及身為學者,期望研究出創意思考的前因與後果,為社會與組織帶來貢獻。
葉老師的人文關懷也體現在課程。目前,以質性研究方法課來說,為寫論文的一種研究方法,透過人與人面對面的訪談,參與觀察或者是個案研究的方式寫論文,「如果只用數據量化,很難完整呈現企業與個人的複雜面向,所以量化與質化應相輔相成,才有較周全的展現。」老師認為,人是多面向的,以質性研究方法才能一窺人的複雜情感,感知較全面。
葉致微老師謝謝中山管院師生,理解與包容
與英國陰雨綿綿天候大相逕庭,來到幾乎天天艷陽高照的中山,葉致微老師也感到豁然開朗。對於中山師長同事,老師滿懷感激,「謝謝理解我的跨領域背景以及包容我。」
而對於中山學生,她感到,由於同學多數都還未受到社會的洗禮,她能感受學生純真歡樂的一面。她鼓勵學生,要有工作跟商管專業以外的興趣或熱情,未來在求職路上,才可擁有最特別的價值,才能在職場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管院媒體沈瑜 / 報導、攝影)
葉老師鼓勵自我不設限,挑戰潛水是近期生活目標(葉老師提供)
💡小檔案
國立中山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葉致微
●最高學歷
愛丁堡大學 科學、技術與創新研究所 博士
●經歷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校務基金進用助理教授
中央研究院 歐美研究所 博士後
台灣大學醫學院歐盟科研架構計畫專案經理
●專長領域
創造力(個人或組織層次)
科技與組織
科技與社會
科技與創新政策
☎️ 075252000 #4529
📮 chihweiyeh@mail.nsysu.edu.tw
▶️葉致微老師專訪影片請點擊👇